全国服务热线:400-0379-440

新闻中心 PRODUCT DISPLAY

北辰陆上战列舰、移动铁盒子——俄国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大型坦克模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1-15 141 次浏览

  在人类坦克的发展史上,我们总是能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坦克,比如英国马克Ⅰ型菱形坦克、只有架子没有装甲的法国“保罗坦克”等等,可以说百花争艳、脑洞大开。

  其中俄国必将在脑洞大开的坦克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广为人知的拥有两个巨型铁轮子的“沙皇战车”,俄国还有一款陆上战列舰、移动铁盒子: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是1914-1915年间由俄国人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门捷列夫主笔设计的坦克,而瓦西里正是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的次子。

  瓦西里毕业于尼古拉斯一世海军工程学院,是正儿八经科班出身,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也是一名军事爱好者,毕业两年之后到了俄国涅夫斯基造船厂,成为厂里一名设计师。

  如果当时的俄国海军足够强大,瓦西里将参与俄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艇设计,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首席设计师、总师,走上设计师的。

  不过在日俄战争中,俄国远东舰队在旅顺口之围中被日本联合舰队彻底击溃,大量战舰被直接击沉在港口泊位上;千里迢迢跨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前往远东增援的波罗的海舰队增援舰只在对马海峡海战中几乎被全数歼灭,俄国舰队损失了大量水面主力舰艇,自此从世界第三一路狂泻,成为了列强中的吊车尾。

  战后俄国深受刺激,雄心勃勃想重建海军,但此时的俄国早已是末路飘摇,连年战争导致国库空虚、国内起义更是此起彼伏,沙皇是有心无力,没钱没力再去大规模建设战列舰、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艇。

  俄国没钱,瓦西里又太年轻,资历太浅、经验不足,因此能参与潜艇、拖船和布雷舰等等在当时水面舰艇编队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支援舰只的设计。

  人不轻狂枉少年,一心想要“设计报国”的瓦西里并不甘心于支援舰只的设计。针对当时沙俄海军的孱弱不堪,瓦西里决定从陆军下手。从1911年开始,瓦西里开始着手设计一种“谁也没见过的、攻守兼备的陆地移动堡垒”大型坦克模型。

  但他并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陆地武器设计人员,学习的也不是陆军工程技术,甚至不懂得陆军武器设计的基本原则,因此由他来设计的坦克将注定成为悲剧。

  当时的瓦西里根本没有任何前例可循。在瓦西里设计坦克的那个年代,俄国从未有人系统的提出“装甲战车”的概念,甚至于当时的世界陆军强国德国、法国也没有这一类系统的概念,当时尽管出现了马克沁等重机枪,但普遍的步兵战术还是挖壕沟、拉铁丝网,然后炮兵轰,步兵冲,排队枪毙。

  只有1915年由英国设计并且制造出的小游民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辆坦克,但此时已经是在一战爆发后了。

  在那个崇尚大舰巨炮的时代,战列舰就是海上的霸主,依靠重型装甲、大口径火炮、大吨位船体成为了无数热血男儿的梦中情人,作为一名海军设计师,瓦西里自然也不能例外大型坦克模型。

  因此在他的设计理念中,重型装甲、大口径火炮是坦克的。在当时没有陆军招投标、更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瓦西里的坦克主火炮是一门海军加农炮,火炮口径120毫米,备弹51发,装弹方式与舰炮相同,拥有着惊人的破坏力。

  但由于坦克体量有限,不可能直接照搬战舰旋转舰炮的设计,因此如果想装下大口径火炮,就只能采取固定炮塔而不是旋转炮塔,如同二战中的坦克歼击车。这也导致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火炮的俯仰角度和左右移动角度都受到极大限制,主炮只能在左右或者上下16度的范围内移动瞄准,射击范围感人。

  重型装甲的概念则直接照搬,而且全部是垂直装甲,因此门捷列夫坦克的正面装甲是152毫米,侧面装甲100毫米,车顶装甲达到了76毫米,在那个口径等于穿深的时代,这个厚度足以抵挡当时各国一线部署的中大口径火炮。

  瓦西里还创新性得使用了在当时十分新颖的气动悬挂,通过高压气瓶来调节悬挂系统,让坦克履带可以在遭遇不平地面时通过调节负重轮的高低实现平稳通过,在遭遇侧面打击时则可以直接“蹲下”用车身装甲保护履带保证机动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前后负重轮高低的调节使之拥有更好的火炮仰角。

  此外,瓦西里考虑到当时陆战主力是步兵,一旦遭到围攻单门大口径坦克炮对付步兵战力有限,因此在车顶还有一个伸缩式炮塔,平时收入车身内,战时可以通过气动的方式升出,炮塔内有一门马克沁重机枪。但由于车身高度以及炮塔布局的限制,因此机枪射界有限,仅能在两侧做到无限制射击。

  大口径火炮、重型装甲大型坦克模型、气动悬挂等一系列设计也导致坦克拥有上百吨的惊人重量大型坦克模型,为了能让坦克跑起来,现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和蒸汽机都不行,驱逐舰等大型舰只的发动机太大,最终瓦西里将潜艇用内燃机直接搬上来,稍加改动以供应动力和所需电力。

  由于潜艇用内燃机只有250马力,功率小,车身重,为了保证动力,门捷列夫采用了一个前4后1的变速箱,可以让战车缓慢加速到每小时27公里的速度,这比后来出现的马克Ⅰ型快很多,但这也只是理论数据。

  同时120毫米凯恩加农炮重量惊人,为了配平防止出现头重脚轻,瓦西里将发动机、储气瓶、发电机等机电设备都放到了车体后部,这一设计更是直接源自于潜艇。

  塞进这么多东西后,坦克全长11米,宽4.4米,高2.8米,整车重量达到173吨大型坦克模型,十足的庞然大物。

  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设计成员8人,包括车长、驾驶员、技师、机枪手、炮手以及三名装弹手。其中装弹手兼任观察手,除了装填炮弹,还需要通过车身四周的窥探窗观察车身周遭情况,并汇报给车长和驾驶员。

  同时因为超重的重量和超低的移动速度,指望坦克本身进行机动作战根本不现实,因此瓦西里专门为战车设计了一种铁路运输拖车,可以通过蒸汽机车牵引或者自身动力传动(战车主动轮可以通过特殊装置与拖车车轮相连以提供动力,应该是类似于传动齿轮或者链条的东西),通过铁路移动到最靠近战场的位置,然后依靠自身动力加入战场。

  简单来说,瓦西里按照海军舰艇的设计理念设计出了这一款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纸面数据漂亮,火力强大防御出色,移动能力也能跟上步兵速度,妥妥的陆地战列舰、移动要塞,一旦登场必将完全改变当时一战的战场局势,突破德奥联军的东部防线长驱直入,沙皇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

  只是瓦西里在设计的时候完全忽视了俄国的现实。俄国虽然拥有7万公里的铁路里程,但俄国铁路几乎没有可以直接延伸到边境的支线,也就是说,即便坦克运到了前线,还需要再跋涉前行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达前沿阵地参与进攻。

  而且假设俄军真的取胜大型坦克模型,俄国的铁轨间距与欧洲诸国是不一样的,俄国的是1524宽轨,而欧洲使用的是1435毫米标准轨,俄国可以用缴获的蒸汽机车和车厢进行人员物资机动,却无法利用现成的铁轨实现坦克机动,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将在之后的战争中无法发挥作用,那么造这个东西也就毫无意义。

  更何况一战爆发后俄国严重缺乏牵引机车,单单1915年就向美国购买了400台Ye型蒸汽机车,后又追加了475台的订单,整个一战俄国几乎一直在进口蒸汽机车。

  同时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就是俄国主战场基本可以确定就在西线欧洲部分,那里是欧洲大平原,土壤肥沃松软,一下雨、一化冻全是淤泥,连修铁路都费劲,173吨的铁家伙根本就寸步难行,即便真的运到了前线,恐怕只能当做固定炮台使用,因为根本走不动,还不如一门人操马拉的120加农炮。

  再者就是俄国的工业水平。表面上看俄国很厉害,1861-1913年间,俄国钢铁年产量由32万吨增至491万吨;煤由37万吨增至3.6亿吨;粮食产量8700万吨,石油由0.2万吨増至680万吨大型坦克模型,铁路里程70000公里,总里程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但俄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19世纪末俄国的工业产值只占世界总产量的5.5%,产业工人还不到200万,工业化程度低,技术落后而且产业门类不齐全,对外资依赖严重。外国资本占到了俄国工业生产资本份额的一半,在冶金、采矿、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中,外资所占比例甚至超过70%。

  而且在战争开始之后,俄国没有在工业领域进行战争动员,进行民转军,反而是大量工厂被停工,工人和技术员被动员去了前线。前沙皇军队炮兵总督首脑马尼科夫斯基曾写道:“特别是武器制造生产,不仅人员,而且机床、工具、绘图仪器、和最重要的东西,即生产技能都被分散和涣散了。”

  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是瓦西里利用业余时间私底下搞的,没有船厂的支持,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前例可循。所以尽管有着详尽而严谨的介绍和设计图纸,但是没有任何的样品和实物可供展示,更别说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了。

  而且瓦西里在设计坦克的时候因为没有前例可循,所以他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于计算而不是实际应用,当然这不是什么问题,但所有的设计指标都是理想状态下实现的,一旦上了战场到底能发挥多大效能犹未可知,1916年的俄国已经没有时间让瓦西里边设计边修改了。

  其次在一百多吨的重压下,气动悬挂、行走机构能否承受重达一百多吨的车身,改装自潜艇发动机的坦克发动机与变速箱的配合,变速箱能否承受发动机的巨大扭矩,这些都是函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以当时俄国的重工业实力来看,这些机械部件的可靠性必须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此外,173吨真的很重、很大,在俄国当时的工业水平下必然花费不菲,加上俄军在战争中已经发现火力严重不足,部队的优先需要是大规模增加重机枪和火炮的数量,而不是将资源投入到前途未知的神秘兵器上,最终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未能获得沙皇青睐。

  到了同年秋天,由于英国马克Ⅰ型坦克正式亮相,在索姆河战役中,坦克突破了德军的堑壕,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 4~5 公里,表现可谓让人眼前一亮。

  瓦西里觉得时机成熟就重新针对英国马克Ⅰ型坦克的优势和沙俄高层的意见对战车做了改进设计,装甲削弱到了50-76毫米,车身不足百吨,更强大的127毫米主炮也被移到了炮塔当中,同时还安装了两门同轴机枪。

  尽管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未能投产,不过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门捷列夫的设计无疑是相当超前和革命性的,更具有相当惊人的创新性。时至今日,自主控制履带、发动机后置、气动悬挂、大口径主炮等理念依然在现代新型坦克身上清晰可见。陆上战列舰、移动铁盒子——俄国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大型坦克模型